轻工化工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学科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实验室党建工作学生工作招生就业校友之窗员工之家
  资讯中心
  热点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术活动 > 正文

轻化名师讲坛(一百七十七)预告:多相微分散传递与反应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点击:次  更新日期:2022年01月06日  

讲座题目1:多相微分散传递与反应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主讲嘉宾:徐建鸿教授

讲座主持:霍延平教授

讲座时间:2022年1月8日(周六)上午9:30

讲座地点:工四202

讲座人简介:

徐建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化工学报》、《过程工程学报》、Biomicrofluidics、Green Chem Eng、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中国化工学会微化工技术专委会秘书长,化学工程专委会和混合与搅拌专委会委员。分别于2002年和2007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清华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2012年~2013年在哈佛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化工过程与多相微流控技术,致力于多相微分散传递与反应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等20余项;在AIChE J、Chem Eng Sci、Angew Chem Int Ed、Lab Chip、Small等本领域主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他引40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工业应用转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5完成人)和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1完成人)等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国家基金委优青(2013)、教育部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16)、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等荣誉;201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首届Lab on a Chip新科学家(Lab on a Chip Emerging Investigator 2012),2017年入选美国化学会Ind Eng Chem Res首届“有影响力研究者”(2017 Class of Influential Researchers),2021年获日本化学工学会(SCEJ)"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The SCEJ Award for Outstanding Asian Researcher and Engineer)。

报告摘要:

微化工技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就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等都将其列为战略发展新方向,并启动了相应的重大研究计划。因此,它已成为化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前沿和重要战略研究方向。本报告介绍了本课题组在微化工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多相微流控为平台,系统进行了微尺度多相流动、分散和传递性能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多相微分散新方法、微尺度分散和传递特性及其内在机理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进而将其发展为崭新的功能材料制备技术平台,成功实现多种新型功能材料制备,拓展多相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在基础研究成果指导下,开发了新型微结构化工传质设备,将其成功应用于己内酰胺萃取分离等大型化工生产过程,近年来将应用领域拓展到高端精细化学品高效安全合成等方面,并进一步探讨其工业应用前景及面临的挑战。

讲座题目2:绿色双水相微流控技术:面向医用人工材料的结构设计与调控

主讲嘉宾:孔湉湉特聘研究员

讲座主持:霍延平教授

讲座时间:2022年1月8日(周六)上午9:30

讲座地点:工四202

讲座人简介:

孔湉湉,深圳大学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广东省珠江青年学者。研究涉及微流控、微尺度多相流、软物质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PNAS、Adv. Mater.、Angew.Chem.、Chem Eng Sci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被Science做为亮点报道。获2020届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国际会议(Springer Nature与中科院主办)“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021年Soft Matter“新锐科学家奖”、第十届化学工程青年学者交流研讨会最佳报告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等。任Small《展望微流控第四个“十年”》专刊客座编辑之一。

报告摘要:

双水相指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体系,因其不含有机溶剂,在高端医用人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中具有显著优势。该体系具有超低界面张力、相间传质和界面难以稳定等特点,导致其在微尺度下多相流动、传质特性的研究具有挑战性。针对双水相流态调控与界面稳定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对微尺度下双水相流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展了利用外场调控双水相流态和传质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界面交联来稳定双水相界面的策略,实现了双水相液滴、射流以及双连续结构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系列微观形貌可控的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成果为生物打印、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等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高端医用人工材料研发。

【关闭】

邮箱登录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广东工业大学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05008833号